判缓刑=不坐牢?这个误解太大了
来源:浙江天平 | 2020-11-03
很多人听到缓刑,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可以不用坐牢,在外面自由飞翔了。
要是这么想,对缓刑的误解就太大了。
首先我们先强调一点,死缓并不是缓刑,死缓是对应该判处死刑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,宣告缓期两年执行,这期间罪犯必须被关押!
那是什么缓刑?
缓刑,全称暂缓量刑,是对触犯刑律,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、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,先行宣告定罪,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。
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,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,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。
缓刑的适用条件有哪些?
缓刑并不是所有犯罪的人都可以适用,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。
根据我国《刑法》第72条明确规定:对于被判处拘役、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,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,可以宣告缓刑,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、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,应当宣告缓刑:
(一)犯罪情节较轻;
(二)有悔罪表现;
(三)没有再犯罪的危险;
(四)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。
因此,只有符合上述条件的被告人,才有可能被宣告缓刑。
同时,根据我国《刑法》第74条规定,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,不适用缓刑。
缓刑的考验期有多久?
根据《刑法》第73条规定:
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,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。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,但是不能少于一年。
缓刑考验期限,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。
根据上述规定,我们可以发现,缓刑的考验期是一定比原判刑罚的期间长的,其中拘役的考验期不能少于2个月,比如如果判了1个月的拘役,那么缓刑也不能是1个半月,最少也是2个月。有期徒刑也是不能少于1年,小于5年。
缓刑考验期应该遵守什么规定?
根据《刑法》第75条第规定,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,应当遵守下列规定:
(一)遵守法律、行政法规,服从监督;
(二)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;
(三)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;
(四)离开所居住的市、县或者迁居,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。
由上可知,被判处缓刑的人,只是不用在监狱内服刑而已,在考验期内除要遵纪守法外,还要依法实行社区矫正。
但并不意味着一旦使用缓刑就再也不用坐牢,若是在考验期内,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禁止令,情节严重的,还是会被撤销缓刑,收监执行的。
缓刑有案底吗?
被判处缓刑有“案底”。
缓刑与无罪不同,缓刑仍然构成犯罪,只是不进监狱服刑而已,因此是有犯罪“案底”和前科的,同时罚金、剥夺政治权利等附加刑仍然需要执行。
参考 | 浙江天平
法小融致力于通过“打赢官司后收费”模式,解决“没钱打官司”和“选择律师难”的行业痛点。以专业的律师团队、创新的收费模式为当事人提供更多保障。
关注法小融,每周学习有用的法律知识,让生活更有底气。